復旦大學教授鐘揚的驟然離世,驚痛了千千萬萬人,以及他傾盡心血的援藏事業(yè)。
鐘揚有句話,可以解釋其一生所求:“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(huán)境挑戰(zhàn)的時候,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(yōu)勢,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(fā)展機遇。共產(chǎn)黨員就是這樣的先鋒者。”
所以,鐘揚堅持十幾年援藏,只為填補西藏的生態(tài)學植物學空白,為帶出一支留得下的學術隊伍……對于生命健康風險、物質(zhì)生活簡陋、家庭疏于照顧、學術成果顯示等等,他都置諸腦后,用53歲的生命,做了別人100年才能做出的事情。
改革開放之初,百廢待興,陳景潤、蔣筑英、羅健夫的事跡激勵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奮斗精神。新的社會條件下,中國知識分子則面對別樣的挑戰(zhàn),他們以“持久的熱情和長期的投入”,成為各領域彌足珍貴的“種子”,默默生根,努力開花,為共和國科學事業(yè)砥礪前行。對鐘揚這一代60后而言,擁有理想主義的“初心”不難,難的是數(shù)十年面對誘惑,卻能將“初心”始終堅守,百折不撓——這才是一顆“良種”,一個黨員科學家最可貴的擔當。
鐘揚的一生,就是種子的故事。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騏驥一躍,正因為有眾多埋頭苦干的“種子”,支撐起中國的脊梁。
“我們共產(chǎn)黨人,好比種子”,鐘揚長逝,但那顆名叫“鐘揚”的種子,必將生根發(fā)芽,茁壯成長。